盘整了一遍后,一尊巨大的阴影出现在所有事件之后——吏部尚书、内阁首辅李显穆!
一时京城之中先是噤声,而后瞬间沸反盈天,无数议论响彻在京城的街头巷尾,
“竟然是元辅大人出手!”
“怪不得锦衣卫、大理寺敢对国丈出手。”
“怪不得皇帝陛下没有放过国丈。”
“早该想到的,大明朝有几个人敢如此做呢?就算是其他的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不惧怕一般的皇亲国戚,但大概也不敢随意得罪吧。”
“正是如此,六部尚书来来去去,皇亲国戚可是亘古长存,一般人哪里敢得罪呢?”
这句话可谓道尽了大明现状,文官作为一个整体权势极大,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权势基本上凌驾于所有文武官员之上,也只有几个国公能与之相提并论。
但!
但是这种权力不稳,随时可能会失去,而皇亲国戚的权力却稳固的几乎不会变动,甚至父死子继,代代传承。
所以一般来说,文官高层和皇亲国戚是麻杆打狼两头怕,谁都不愿意招惹对方。
但李显穆不一样,他是极少数的皇亲国戚,却身为文官高层,而且李氏也不存在弃武从文,从李善长开始,李氏一直就是文官。
从李显穆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以来,他的权势之煊赫,就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可直到今日,就连国丈和国舅就被他镇压的时候,人们才震惊的发现,他们的看法还是浅薄了。
……
李府。
李显穆凭栏眺望,身后站着数人。
“没人会知道我和陛下之间的交锋以及交换,也没人会知道,国丈和国舅并不会真的受到实质性的伤害,他们只会看到,纵然是国丈,也在我的威势之下,不得不被流放。”
“您从一开始就知道国丈和孙国舅不会被皇帝陛下严惩?”
“陛下是个明君,也是个讲情面的皇帝。”
“可就这么放过此次的主犯,且将其他从犯重罚,这……”
李显穆沉默,有其他人感慨道:“陛下讲情面,固然会放过一些人,但对我们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不会因为一些小错就一撸到底,也不会有杀身之祸。”
于谦闻言沉默了下来,面容上带着一些沉思的意味。
没有大臣会喜欢刻薄寡恩的皇帝,可好像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皇帝,才能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古代那些有情有义的皇帝,还能把国家治理的非常好的,可能标杆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但李世民……
三代以下唯一人!
李显穆见于谦不再多言,再次开口道:“经此一役,我将会再次声望大躁,朝野之中几乎没有人敢撄我的锋芒了,只要我不去触碰他们的根本利益,很多人都会默默的同意我所颁行的政策。
而这就是我真正要的东西,一个就连反对派都沉默的朝廷。”
“他们不会一直沉寂的。”
“那是自然,他们自然不会一直沉寂,因为我们要做的事,一定会触碰到他们的利益,但他们会犹豫,在一些小事上,会盘桓计算,是否有必要和我为敌,代价是不是能覆盖他们的损失。”
李显穆转身朗声笑道:“这就够了,那些所谓群贤毕至,满朝清正的时代,何时出现过呢?
这样已然足够让我省下一半的心力,不必事事都在朝廷之上,和他们争论不休。
徒然让大事蹉跎。”
从不希求最好,只要大致能满足条件,就立刻开始上马,这就是李显穆的为政道理。
“师叔下一步准备做何事?”
“自然是在百官面前,狠狠的威风煊赫一把,这世人都看到我的权势,大朝会又要开始了。”
……
非壮丽无以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