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者为哪一方的最主要因素!
但当下益州还存在战事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南中那一片了。
可那小打小闹的却是完全不适合刘禅,不仅他自己看不上,老爹刘备也不允许刘禅再带兵去南中了!
刘禅第一次去就是跟魏延搞掉了一个越嶲夷部,杀光了两代夷王,更是差点没让越嶲夷部彻底的绝种。
这是当时看起来是不错,越嶲夷部的溃散是让越嶲郡彻底的安稳了下来,也让益北能够在南中扎下一个更深的钉子。
但是这只是那时的好处,在后来绥靖政策实施之下,各方蛮夷部族都有赞同的,至多也都是处在观望的状态,少有那种特别强势的坚决反对。
而在反对的那些人当中,则又是要属越嶲夷部的残余势力最为顽固不化。
没办法,谁让当初刘禅跟魏延下手那么狠,差点绝了越嶲夷的种。
这种近乎于灭族的仇恨,又怎么可能是靠着邓方说两句话就能够抹平的。
是以在没有任何缓解余地之下,邓方也就只能是让自己的侄子邓艾带兵去跟那些越嶲夷部残存势力好生的谈一谈了。
至于怎么个谈发,具体的流程怎样其实邓方并不感兴趣,反正最终的结果让他满意就足够了,越嶲夷也彻底的从南中消失不见!
断了一支夷部的影响终究不太好,哪怕这些蛮部夷人之间也都是打来打去的,但说起来他们都是同宗同源,这种事情少之则少尽量避免才是上策。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刘备不允许刘禅继续去南中的原因之一!
剩下的部分,还不是雍家的惨烈前例吗……
南中去不得就不去,左右刘禅也看不太上跟那些钻林子的蛮夷们打仗。
独特的地形导致了南中的战场局面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
也许在江东腹地荆州南部四郡中,还能够有点用处,毕竟这些地方的地貌差别并不算太大。
可要说放在西北乃至中原河北等地,那就完完全全是两码事了。
因地制宜的道理刘禅自然明白,也同样清楚战场地势可不能成为一方统帅的限制。
所以南中他早就不感兴趣了,自然而然就只能是跟着老师诸葛亮一起处理政务,替老爹分忧的同时也是多多学习学习。
而且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正面战场上的较量!
后勤补给,稳定民生,经济财政等等各方各面都是需要维持稳定跟平衡的。
打仗就是在烧钱,就是在消耗青壮人丁,这么看起来虽然有些过于直接,但事实就是如此完全没有任何的虚假可言。
处理好益州的内政,便是对前线战事的极大支持。
保证后勤粮草补给的稳定,保证军械器具的维护跟充足,这也同样是对前线的无比巨大帮助。
这些道理刘禅原来都懂,但是等到他真正接触到这些政事的时候,才察觉到自己原来的想法实际上还是有些太简单了些……
内政内政,从来都不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而已。
后勤运输,也一样不是说一声就能够将粮食军械便能运送到前线去的。
汉中乃是益州天险之守,而自古便有出入川中难比登天的说法。
是以若是真的跟曹魏开战,荆州方面暂且不论说的话,从汉中武都出征开拔,这后勤补给绝对是重中之重的重!
原本历史上自己老师六出祁山中,几次三番的问题上,多多少少都避不开粮食补给这件事。
要么是栈道难行被毁,要么就是粮道被断前线大军难以维系,总之不管如何,北伐之路粮草后勤才是关键,若是连都搞不定的话,那还谈什么北伐凉州进逼关中了!
但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只动动嘴皮子说说而已的,这几年的发展是让益州有了足够的战争潜力,相比原本历史上的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