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储蓄和短期外债所提供的现金流动性维系运转,而收购资产所需资金全部来自英美财团的短期融资。
但是一次出海需要两三年时间,而那时候海上航行的风险是巨大的,商船葬身大海是常有之事,这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收益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正因如此,有人在尝到一两次甜头之后,见好就收,把手里的“股份”卖给别人,即股份套现,接手股份的人可能会爆赚,也可能会血本无归。
1917年1月,德国潜艇再次大规模封锁英美之间的海上运输线,并声称六个月内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这条战争生命线被切断,德国赢得战争,那美国对协约国数以百亿计的债务势必灰飞烟灭。
1930年年底,美国经济出现了转机,股市也于1931年3月收复了1929年的失地。但就在这时,欧洲信用危机突然爆发,信息灵通的华尔街大佬再次疯狂抛售股票。
可以说维也纳信贷银行只是一副空架子,一阵微风吹过就倒。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满清商品市场流通有两种货币,大宗交易、官方交易使用以两为单位的纹银,而老百姓和小商家的一般生活交易则使用铜钱结算。
美国也很惨,胡佛百般努力下的经济希望,被英国霸道的金融行径彻底打入了深渊。
这次降息行动,后来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美联储历史上最愚蠢的行动之一”,而一年后当选第31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胡佛,更把这次降息定义为“叛国行动”。
这时候,一个特有的货币现象出现。1833年到1838年的5年间,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跟踪调查发现,洋钱已充斥粤省、胡建和浙省等许多沿海地区。
在他的极力说服下,英美货币汇率被固定在1比4.86。但是,把战前1比4.86的汇率放到战后,按照当时英美两国的经济实力对比,意味着英镑币值被严重高估,因此英国出口变得困难,而英国人更倾向于持有美元,以致欧洲黄金大量流向美国。
1915年8月12日,美国财政部部长麦卡杜在写给威尔逊总统的一封信中指出:向协约国出售工业品让美国迎来了一个大繁荣时代,但要使繁荣持久下去,美国必须公开向协约国提供贷款。
有了美国银行的帮助,英国公司和法国公司联手抢夺了德国公司的市场,但在斗争的过程中,两家公司也是损失惨重,流动资金随时有断链之危险,于是,三方联合起来逼着德国公司“凡尔赛”。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美国总统威尔逊立即声明美国保持中立立场,8月19日,他更号召美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英国公司却不是这么想,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国公司,如果不是因为德国公司叫嚣着把它们两家的市场都给吞并了,英国公司巴不得看其他两家狗咬狗,所以它并不想看到德国公司一蹶不振,最好是半死不活地永远牵制法国公司。
正当德国民众面临饿肚子危机之时,一名奥地利落榜美术生站出来带头哼唱:“我是老赖,我是老赖,不还钱,不还钱……”
正如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1914年10月11日写给美国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所预言的那样:“战后,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会濒临破产,海上将不再有德国。10年以后,整个世界的前途都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对内巩固新教地位,对外支持荷兰等新教国家独立,试图将英国变成新教帝国,于是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更重要的是,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1919年,美国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的40%,并借战争所得,从境外投资者手中赎